绿海扬波⑦|1987级生态学专业校友刘世荣:把帽儿山下的生态学带到全国和全世界
编者按
今年是东北林业大学建校70周年。为庆祝我校70周年华诞,持续推进天涯寻“绿”社会实践,创新构建以林育人新模式,“东林团委”特推出绿海扬波——东北林业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优秀校友事迹集专栏展播,传播优秀校友动人事迹,展现东林人拼搏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35位校友,他们或耕耘绿水青山,或扎根脱贫攻坚,或潜心科研创新,或投身基建前沿……
这些故事,似乎遥远,却也在你我身边。即日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倾听他们,致敬他们。
把帽儿山下的生态学
带到全国和全世界
记国际林业研究
组织联盟副主席
国家气候变化
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7级校友刘世荣
刘世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森林生态学首席专家,国家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和三等奖3项,获第四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0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现任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IUFRO)副主席,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科联工作协调委员会(ICSU-CHINA)委员和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湿地科学与管理》和《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主编,《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资源与生态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等期刊副主编,《植物生态学报》、Ecohydrology和Forests等期刊编委。
年少时期,刘世荣怀有理想,年轻有为。因对从事科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致使他在硕士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在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态学。在东林,老师严谨的研究态度、得天独厚的生态学研究平台、充满研究性的学术交流让他得到了历练,并受益终身。
工作期间,刘世荣率领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多功能经营团队一直将目光瞄准国际生态学前沿领域,围绕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的重大科技需要,创建了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森林生态学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他的团队还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结缘东林:这里是个
做学问的好去处
谈及与东北林业大学结缘,刘世荣回忆:这是他与生态学结缘的起点!早在年轻的时候,刘世荣就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抱负。这不仅体现在他敏捷的反应能力和洞察分析能力上,更在于他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刘世荣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做生态学研究,东林成为他的首选。
选择东林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集聚了当时一流的生态学专家学者。刘世荣表示:“东林的生态学专业实力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份实力既表现在森林生态学是学校的主流学科,在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水文学、种群生态学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学研究,享有颇多的荣誉和很高的学术权威;更在于研究团队中有很多在国外留学进修或在国内迅速成长起来的优秀导师,以及生态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例如,他的博士生导师王业蘧先生,是中国生态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首次提出分子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他们不仅在国内树立了学术权威,还在国际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与国际生态学专家学者率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与国际接轨,对于学习林学和生态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除了“大师”外,东林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学教学研究平台——帽儿山。在刘世荣的印象里,东林背后的这座帽儿山是森林生态学研究领域老师和学生的“理想国”。
帽儿山是学生们学习的实验林场,也是学生们做科学研究的实验场地, 在生态、土壤、植物分类、林木育种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生们都有机会亲身参加实验,开展各种调查研究和实验观测。另外,东林在帽儿山还有一个森林生态定位站,现在已经是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了。这为研究人员积累了大量生态系统观测的现实数据,为研究生开展论文研究提供了夯实的基础支撑。
刘世荣说:“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东林的许多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有本科生都在那里实习、做研究。对于攻读生态学博士、硕士的研究生来说, 这都是非常理想的教学科研场所。”
正是上述这些原因,刘世荣坚定地选择了东林,选择了生态学。
回顾东林的学习和生活,刘世荣表示,在东林的学习经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老师的关怀、环境的熏陶下,他坚定了自己从事生态学研究事业的决心,并且受益终身。
刘世荣说,东林的教师们对科研非常严谨,对学生非常关爱,而且组织了很多课堂教学、课下研讨以及实习考察的活动,并且有很多机会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在那个还不是很开放的年代,人们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都十分有限。令刘世荣记忆犹新的是,1988年8月东林组织召开的一次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IUFRO)北方森林经营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多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到东林做学术交流。在会议和会后的野外考察期间,有机会刘世荣与多位外国专家面对面地交流,分享最新的学术信息与研究成果,对学生的历练或是从事国际合作研究来说,都意义重大。正是这个缘故,刘世荣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参加了IUFRO学术活动,2005年起他担任IUFRO执委,后来又曾担任IUFRO第八学部—森林环境学部的副协调员、IUFRO奖励与荣誉委员会主席和学术出版委员会主席,2019年当选为IUFRO副主席。
工作经历:幸福是在自己
热爱的事业中奋斗一辈子
做生态学研究,就是不停地和自然“打交道”,做自然的“代言人”, 刘世荣表示,在自然面前,人类向来渺小,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生态学研究就是研究自然的方法论。
虽然刘世荣现在担任着院长行政职务,但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摆出任何架子,始终是学者的谦虚和严谨。他说,目前自己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天然林保育与生态恢复、人工林地力衰退与长期生产力维持机制和多目标经营、森林生态水文学和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方面的研究。
若干荣誉在身,无数光环加持,而刘世荣更愿意把成绩归功于团队。截至目前,他率领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多功能经营团队一直紧紧瞄准国际生态学前沿领域,围绕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的重大科技需要,创建了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体系;为确立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国家生态修复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阐明了森林水文功能多尺度调节机制,创建了水源涵养林体系构建和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技术体系;创新性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提升的理论,创建了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及多功能经营技术体系,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森林生态学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团队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成功不能复制,但总会眷顾那些愿意付出、心生热爱、执着奋斗的人。刘世荣认为,兴趣永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如若可以对年轻的同学们来说,专业兴趣不一定从一开始就有,刚一开始可能只是好奇,如若可以要跟着这份好奇,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对知识的敬畏和热爱,最终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当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和方法时,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兴趣或许也就养成了,幸福自然也会紧接着来敲门。当然, 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彷徨、迷茫和自弃,但是, 我们应该学会坚守初心、执着前行,一直到实现目标,这才是我们付出努力后应得的回报。
漫谈生态:既要志存高远
更要脚踏实地
说生态学很大,需要把整个地球乃至宇宙装下;说生态学很小,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和细胞都值得认真对待。
刘世荣表示,选择做科研,就选择了一生要肩负使命,顶天立地。“顶天”即不断追求学术研究上的新突破,原始创新;“立地”即把研究成果推广转化和应用,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而“顶天”正是为了更好地“立地”。
生态学经历了长期而快速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只是记录掌握诸如植物物候、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行为习性等,到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诞生了食物链、生态位、生物量、生态系统等生态学研究概念,再到引入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要素、多过程、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到如今,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刘世荣谈起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对东林的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学科的教学发展更是关心备至。他说,过去东林在生态学研究领域提出了很多分支学科专业方向,比如,东林的王业蘧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了物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念,并培养了国内第一批生态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生。现如今,生态学又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生态等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信息技术、大数据在生态学中的应用,朝着数字生态的理念和技术突飞猛进。这不仅展现了生态学学科的发展潜力,更表明了生态学在未来充满了无限种可能。东林要与时俱进,继续坚守学校的特色与发展定位,进一步挖掘自身的学科优势,研究制定林学、生态学、林业工程等优势学科的发展规划,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学科,继续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中国乃至国际林业科学的学科发展贡献力量,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刘世荣强调,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当今生态学谈论最多的问题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国家正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而这些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态学理论知识。
生态学触及的领域多、业务广,研究者多为博闻强识的人才。但也有人对这一学科持怀疑态度,认为它是“万金油”。对此,刘世荣勉励学生们善于思考,任何一门学科是否有用,不取决于专业本身,而是自己在专业中的时间精力投入。生态学尤是如此。它既是基础的,又是开放的,更多的还是需要同学们自己去实践中探索和思考。
刘世荣说,生态学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同学们在入门时要打好基础, 掌握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演替以及干扰动态变化下的调控机理,以不变应万变;同时,要学习掌握大数据、空间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分子生物学等前沿信息科学技术,运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助力生态环境的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人对自然的生态感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事生态学研究不吃苦是不行的,走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是第一步。刘世荣说,生态学有一般性原理,但面对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在变化环境下,或是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存在很多时空变异的可能。因此,生态学基本原理只能给我们分析、判断和解释的能力,不能直接告诉我们具体的结果和答案。同学们要多走进自然、感知自然,在自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自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才是生态学真正的学问所在。
刘世荣对母校的牵挂,突出表现在他对东林及东林学子发展的关心和期望上。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片大森林,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东林70年建设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每一位东林人都“守土有责”。刘世荣强调,希望东林继续以生态、林业相关学科为特色,在巩固和提升森林生态学、林学和林业工程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交叉学科,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祝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间刘世荣已毕业多年,作为他的师长, 很欣慰他在所热爱的事业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愿你做繁星点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散发独特的光芒。东林也一直在关注你的成长,分享你的喜悦,更期待你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在此欣荣盛世,建党百年,愿你步履不停, 脚踏实地,为守护绿水青山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东北林业大学寻访团队教师
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是刘世荣学长取得若干成就的“密码”。成功不能复制,但机会一定会眷顾那些踏实肯干、勤奋努力的人。
有的人很幸运,在年少的时候便找到了一生所热爱,这是一件无论何时让人提起都会让人羡慕的事。热爱可抵岁月长,在真正热爱的事业上,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对未来总是充满无限的憧憬与向往。作为新时代的东林青年,志存高远,学参天地,激发奋进潜力,让青春岁月在奋斗中焕发光彩。前路不用刻意寻找,自有明月照山河。
2021年8月18日,寻访团队通过线上对校友进行了采访。
寻访团队:代璐瑶 王川奇 李诗雨 王雨东指导教师:王珏修订教师:夏龙柱诵读者
朱晗睿
2021级外国语学院
英语3班班长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
广播台播音部成员
super科学秀主播
▼
更多精彩请关注“东林团委”其他平台!
(左右滑动查看)
往期精彩回顾